赤亭:丝路古道上见证大唐兴衰历史

来源:搜狐旅游 发布时间: 2021-02-04

多少年来,塞外风沙好像莫名地为西域增添了一种沧桑感,每当天边红日在漫天烟尘中,洒在一座座孤零零的戈壁荒丘上。仿佛是两千多年来丝路古道上不变的特色。在这一片日落黄沙的荒野中,留存到今天的古堡已经不多见,其中,位于新疆鄯善县七克台镇有一个赤亭,一千多年前是唐代著名的军镇。让赤亭这个边塞小地记录下来名垂青史的是一个人与他所见证的一场战争,就是那一位著名的诗人——岑参。

1.jpeg

一、赤亭与岑参

七克台镇刚好处在大漠中的一片小小绿洲,而赤亭,位于七克台镇南湖村南面的一座东西向小山上,离县城大约50公里。从留存下来的守捉遗址看,占地面积约30亩。今天如果我们来到这里,依然可以看到守捉城的轮廓形迹,但古城大体已毁。当然也仿佛告诉我们,历史已经随着烽烟消散千年之久。 从遗留的痕迹看,这片土木石结构的遗址东西长190米,南北宽80米,高20米,残垣达3米,厚2米。赤亭遗址历史悠久,据说此处曾出土过不少文物,很有历史价值。当然,真正的历史意义远非出土的文物能够完全代言,很少有人会相信,赤亭古城是曾经大唐时代兴衰演变最铭心刻骨的见证者,是一个划时代的坐标。 赤亭之前属于高昌。唐太宗年间,麴氏高昌并入唐朝版图后,这里一直是唐朝最重要的军事要地之一。高昌改名为西州,设立安西都护府,后移治龟兹,改为大都护府,与设在今吉木萨尔的北庭大都护府成为西域的两大军事政治中心。其中,鄯善是唐朝与西域交通的重要门户,西州到天山南北总共经十一道,鄯善境内独占七道,而赤亭道位列诸道之首,可见其地位。另外,赤亭也是直通龟兹的交通孔道,战略意义极为重要,这也正是建立守捉城的主要原因。守捉城,是唐朝在边疆地区的驻军机构,当时在整个西域范围沿天山南北一共大约有二十多座,赤亭为其中之一。 守捉城外赤亭烽燧的修建时间大约是公元680年左右,因为守捉主要有镇戍和烽堠两级军事单位。此外,赤亭镇旁还建有赤亭驿,接待往来的官员、客商和行人。当年在这段丝路古道上众多行色匆匆的身影中,就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他也是使赤亭在历史上留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少人都知道,岑参曾两次到西域,在西域一共生活了六年左右,写下过约70多首和西域有关的诗篇,甚至不少精彩篇章至今都流传在人们嘴边。但很少有人注意岑参这些边塞诗中藏着的历史。盛唐时代那种人的自信与豪气,心底的功名心态过去一直被人称颂,可另一方面,一些敏感的文人心中的疑惑和不安其实已经浮现,或许当时即便如岑参这样的人也未必能够完全认知事件的全部意义,但是,那种对大唐前途的忧虑已经能够从只字片语中察觉。后来的历史终究证明,岑参和他身处的赤亭,确实见证了大唐盛衰转折的一大事件——怛罗斯之战。直到很久很久以后,人们回想起西域的变迁,才能体会这一段历史的巨大后果,实在超乎我们的想象。 岑参,如果只是作为唐代杰出的诗人,或许和许许多多追求功名的文人一样。但是,当他的名字和西域联系到一起的时候,他的光芒会耀眼很多。众多书写塞外的诗人,只有他的经历和作品最为璀璨夺目,为什么?因为岑参写实。如754年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章》及755年的《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等,这些作品,绝不仅是作为赠送应酬之作,而是真切记录了当时西域发生的重大活动。作为诗歌中的封大夫封常清,是岑参的朋友和长官。封常清与高仙芝在唐朝的西域都是绕不开的历史人物。而岑参与这两个人都有瓜葛,尤其和封常清交情不浅,从赠与的诗作已经看得出来。 岑参是有怀抱的人,但他无力像封常清那样立下军功,逐步得到提升。虽然后来有较大的诗名,但在当时,他不能说名声多大,很多时候都还只是做着一份文职工作。他对大唐和对封常清等人十分期待,可是“怛逻斯之战”,终于让他的头脑中闪过一丝敏感,在赤亭眺望西边漫漫黄沙,目送落日西沉,其实,这也正是大唐即将开始衰败的信号。岑参在驻守边塞后期越来越感悟到这种不祥的征兆,从一些诗文里,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他那时复杂的心情。

2.jpeg

二、怛逻斯之战

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年,或许很多人不曾预料,已经处在大唐盛世的尾声。 这一年夏天,爆发了唐朝与大食的“怛逻斯之战”(怛逻斯,今天哈萨克斯坦的塔拉兹附近,过去也称江布尔)。大食国当时是阿拔斯王朝,中国史书上称黑衣大食。黑衣大食是西亚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国家,影响整个世界进程的关键之一,这种影响不单单是这里要提到的怛逻斯之战,绵延了整整500年的黑衣大食一直坚持到旭烈兀带领的蒙古大军攻下巴格达,造成后人巨大的哀叹!当时正值黑衣大食扩张初期,联合中亚各部为抢夺西域而向唐朝发动战争。处于盛世的唐朝自然不允许外邦胡乱插手西域,岑参满怀激动的心情,想要讴歌大唐军队保卫疆土的伟大战绩。可是他盼来的却是一场败仗,诗人站在赤亭上眺望着远方,内心漂浮着惆怅的云彩。 说起来,唐朝对西域的完全控制始于公元640年,距战争爆发也不过十年光阴。先后设安西和北庭两大都护府。天宝年间,高仙芝(他是高丽人,出身显赫世家,开元年间他才二十出头的时候就提拔为将军)出镇安西都护府,准备一举摆平西南方面吐蕃的威胁。起初,吐蕃强迫今天克什米尔地区的小勃律国联姻。吐蕃借此垄断周围一些小国,因此,西域的丝路通道面临阻断的危机,原本归属唐朝的粟特、吐火罗、葱岭诸部陆续投向吐蕃或大食,向唐朝朝贡的属国越来越少。对于坐镇西域最高长官的高仙芝显然不能无所作为。他果断率部向西出击,很快攻下小勃律,俘虏君主和吐蕃公主给吐蕃一个下马威,高仙芝受命为四镇节度使,完全领导西域事务。然而,这胜利仅仅是故事的开始,危机并没有了结,吐蕃对西域自然不会轻易罢手。高仙芝为保胜果,继续出击,攻破摇摆在唐朝和吐蕃之间的车师国,这一前一后两次征伐,使得高仙芝声威大震。 岑参第一次到西域,正是高仙芝人生辉煌的时候。被胜利表象冲昏头脑的却不是征战沙场的高仙芝,而是幽居大明宫,泡在华清池享受太平的唐明皇,已经年过六旬的皇帝与刚刚三十出头的杨贵妃还在莺歌燕舞中,根本没有把天下的形势看明白。杨贵妃还收养了同样来自西域的胡人安禄山为义子,受命为北方范阳节度使和卢龙节度使,统领重兵。另外,朝内奸相李林甫已经把持朝政一十九年,大唐国运日益衰落,跟着又是凭着裙带关系上任的杨国忠。而此刻的西域,高仙芝仍然在用兵。 对于当时的情形,高仙芝其实看出大食国、吐蕃依然虎视眈眈,因而连续用兵是迫不得已(究竟大食国与唐朝最终的对决是一次意外的“遭遇战”还是等待已久的较量,史学界一直都存有争议,严格分析背景应该倾向于后者,因为大食国与唐朝当时是亚洲大陆两端的大国,且都是扩张性的帝国,对中间波斯、中亚广大地域的争夺是无可避免的,可见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薛宗正《怛罗斯之战历史溯源》一文,从太宗年间到玄宗年间,两国从交往到争端,可以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接下来新的打击目标是西域小邦石国。石国和安禄山出身的康国,都是属于西域昭武九姓的突厥族人。石国位于药杀水一带,也就是今天中亚锡尔河流域,都柘枝城。石国百姓擅长歌舞,流传在长安的就有柘枝舞,一直到宋代都很流行。高仙芝作为主将,副将是李嗣业,别将是段秀实。几十年后的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篇著名传记散文《段太尉逸事状》,就是记录后来段秀实在为官生涯的事迹。柳宗元散文水平实在高过他的诗歌不少,唐代大把大把的表状碑文墓志铭,都是形式主义,官样文章,可在柳宗元的笔下却照样能流光溢彩,这篇写段秀实做官的“事迹报告”就相当出色,堪称唐代散文中的精品。 说回高仙芝出征,唐朝出动了三万多人马,其中安西都护府唐军两万,西域葛罗禄等部族联军一万多,这一年是天宝九年。大军浩浩荡荡杀奔石国,理由是什么呢?说他们没有番邦礼数,对唐朝宗主国不尊重。石国一个区区小邦自然不敢得罪唐朝,还没打起来就服软投降,允诺服从唐军安排。哪知道高仙芝在当地留守一段时间之后食言,血洗了当地,掳掠一阵,还把国王王后齐齐押送长安,在唐玄宗跟前表功。唐玄宗不明内情,被人一阵忽悠,就把石国君主斩首示众,还为高仙芝庆功,加封为右羽林大将军。 先前侥幸逃生的石国王子一路往西逃到大食国求救,大食国终于等到很好的借口发兵。而高仙芝这时身在万丈光芒中,毅然决定先发制人,三万唐军再次翻越葱岭与大食十万大军(也有说大食和一帮小国联军将近17万)在怛逻斯河岸进行了一场改变世界格局,扭转历史走向,决定西域命运的生死决战! 当时唐军普遍都配一把陌刀,这种叫陌刀的双刃大刀,也使唐军在南征北战中威名显赫。而李嗣业就是一位出名的陌刀将领。这种陌刀,此番在“怛罗斯之战”中也使大食军受到重创,不过很可惜,当时中亚地区的形势已经不是盛世唐朝的模样,大食国的渗透超出了高仙芝等人的预计,唐军奋战五天五夜,终因力量悬殊而败退。“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战败的另一个原因是作为同盟军的葛逻禄部突厥人叛乱,隔断了唐军步兵与骑兵之间的联系。高仙芝本想收拾残部继续再战,李嗣业见大势已去,劝他尽快退兵,否则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李嗣业手持大棒连人带马,奋勇当先,为唐军后撤开通了道路,终于撤回都护府。 这是唐朝从太宗、高宗、武后到玄宗百年来为数不多的一次败绩。

3.jpeg

三、赤亭见证的历史意义

高仙芝在西域登上顶峰到遭遇败绩,都在敏感的诗人岑参心中留下巨大的感触,空前的大唐盛世,辽远的大漠孤烟,恢弘的长河落日,可是整个天下并非只有大唐战无不胜,何况世上本没有绝对的战无不胜。如同日升一定会有日落,岑参隐约感觉到一种盛极而衰的担忧。 岑参的一位好友参与了怛罗斯之战,就是封常清。封常清是在长安主动投效高仙芝的,他的文才和治军才能得到高大人的赏识。高仙芝在玄宗年间出任安西四镇节度使后,整个西域的事情几乎他说了算,他的权利范围不仅涵盖今天的新疆及中亚,就连帕米尔高原之下的阿富汗、印度、尼泊尔都涉及。所以,高仙芝才会对吐蕃拉拢当地小国而不满。而封常清充节度判官,给高仙芝办事。每次出征要么封常清随行,要么为留守使,总之很是倚重。“怛罗斯之战”后,高仙芝调入京城任右金吾大将军。一年后,封常清接任安西节度使,岑参则继续在封常清帐下效力。因此,岑参在赤亭经历的是不同寻常的一段岁月。 稍微熟悉历史的人一定都说得出,唐朝的衰落是从“安史之乱”开始的。“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固然有统治阶层腐败等缘故,但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就是安禄山、史思明等人的西域背景。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出自西域昭武九姓,而且还是九姓之首康国人后裔(位于锡尔河至阿姆河之间),康国在汉朝年间为康居,当时多数是从中原迁居的月氏人,后来演变为混杂的突厥人,也和大多数突厥人一样信奉祆教。安禄山等人都穿白衣,拜圣火,他的母亲据说还是一个祆教巫师。 所以,唐朝发动“怛逻斯之战”以失败告终,不仅仅是一次战役的失败,而是从此由太宗年间雄踞西域三十年的唐朝势力彻底退出了西域的中亚地区。法国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在《草原帝国》一书中评析说:“中国在怛逻斯战役的失败理论上是可以补救的,但由于玄宗皇帝统治末期,中国内部发生了叛乱(安史之乱),内忧与外患使它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作为八年内战(755-763)的牺牲者,中国一下子便丧失了亚洲高原上的统治地位。”所以,正是安禄山看到唐朝军队开始疲软,对西域的失控,因此让安禄山史思明这一批出身西域的人加剧了在唐朝本部作乱的准备。果然,“安史之乱”之后的大唐辉煌不再,江河日下。以后世的历史眼光还可以得到更为发人深省的认识,因为这一战的失败,导致中原文化无法长时间渗透西域,从而使西面的阿拉伯与波斯的伊斯兰文化后来得以深入西域,由此彻底改变整个历史的走向。这是俄苏时期著名的西域历史专家巴尔托德的精辟结论,他说,“怛逻斯之战”这一天的结果决定了整个中亚后来的命运(见《中亚突厥史十二讲》),真可以说让人振聋发聩。 岑参,正是在西域的赤亭亲眼见证了大唐辉煌将要逝去的信号,有两首诗写于怛逻斯战役期间。一首为《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此诗写于高仙芝大军西征出发之时:“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另一首为《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应为高仙芝率军出征后。“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两首诗具体描述了高仙芝和李嗣业先后率军西征的具体时间和紧急形势,以由衷的期盼和热情的鼓励预祝唐军出师大捷,勉励唐朝将士为维护祖国的统一立功扬名。但战败之后他发现问题了,但他无能为力,只有继续写诗,一首一首的赠别诗,记录和回想大唐的豪情与哀伤。在《日没贺延礋作》中,他说,“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悔向万里来,功名是何物。”诗中的心境已经和先前大不一样了。 又过了十年,公元761年,半官半隐的王维因为“安史之乱”中有不良记录而被降职留用,不久死在尚书右丞任上。次年,诗仙李白病死于安徽当涂。765年,和岑参齐名的边塞诗人高适死在任上,赠礼部尚书。770年4月,诗圣杜甫凄凉地饿死在湖北昌江的一条小船上,葬于小田天井湖。而岑参本人也在同一年从嘉州刺史任上罢官,在杜甫曾经待过的成都一家旅舍中含恨告别了人世,这不仅仅是一个个文人墨客的凋零,要知道,这是整个盛唐时代的落日……

4.jpeg

四、附:岑参赤亭教子

公元752年的一天,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后,赶回西域赤亭,戍边的士兵让他题词、赋诗。岑参和这些士兵是老熟人了,也不托词。刚题完一首诗,挤在当中的一个小孩,随口吟了出来。岑参有些吃惊,这里还有这样的孩子。士兵告诉他说:“这个小孩子是个回鹘放羊娃,一次大风,这个放羊娃救了我们十三个士兵,是我们允许他在这放羊的。”岑参转过头问放羊娃:“是谁教你汉语的?”放羊娃说:“是父亲。”一个士兵说:“他家是早年流落到这里的。”放羊娃从怀里掏出一本破旧的书递给岑参。岑参不懂回鹘文,问放羊娃。放羊娃说:“是爷爷写的,叫《论语》。”岑参没再吱声,他抚摸了一下放羊娃的头,给放羊娃题了一幅字:“论语博大,回鹘远志。”放羊娃把题词揣到怀里,向岑参鞠了三个躬,高兴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的父亲听说诗人岑参来此,就领着放羊娃找到岑参说,他家是书香门第,原来在漠北草原,因宫廷之乱逃亡西域。他恳求岑参收孩子为义子,教以成人。岑参内心非常喜爱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又心想,在西域,军队很缺翻译,这孩子可以造就造就。于是,对放羊娃的父亲说:“我是军人,要收他为义子,我得把他带走。”放羊娃的父亲立刻答应了岑参。放羊娃的名字原来叫也里,岑参给他改了个名字叫,“岑鹘”。就这样,岑鹘跟着岑参参军入伍,来到了轮台。 几年过后,岑鹘在岑参的悉心教导下,不仅聪明干练,而且精通汉语和回鹘语。岑参入关赴任,向朝廷举荐了岑鹘。岑鹘没有辜负老师的栽培,一边工作,一边培养了许多翻译。岑鹘晚年回到了家乡蒲昌,享受天伦之乐。他继续教育他的儿孙们,讲岑参的故事。后来,回鹘首领仆固俊尽取西州,建立高昌回鹘王国。岑鹘后代多有在王国为官者,元代,高昌著名尼僧,翻译家舍兰兰就是岑鹘的后代。